水產養殖管理“八字經”
氧:溶氧為核心; 肝:保肝是核心;
藻:培藻是基礎; 胃:養胃是基礎;
水:護水是關鍵; 腸:健腸是關鍵;
底:養底是重點。 鰓:護鰓是重點。
經多年養殖經驗總結,小龍蝦養殖有10個方面的風險,現將風險因素和如何控制這些風險作如下介紹:
清塘風險
清塘是養殖系統啟動的首個關鍵環節。清塘好比建房打地基,地基扎實,高樓才能安全穩固。否則,就有可能釀成“豆腐渣”工程的悲劇,養小龍蝦也一樣,清塘不徹底、買下養殖隱患,容易釀成規格小、產量低、品質差等后果。
1、清塘不徹底,塘底積聚的殘餌、糞便、動物尸體等有機物在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甲烷等有害物質,成為病菌、病毒、病蟲等病原的瘟床。常導致放苗后損苗、脫殼延遲、脫殼未遂等現象,降低小苗免疫力和成活率,直接影響中后期的健康養殖。
2、清塘時過量使用漂白粉、強氯精等含量消毒劑或農藥,因水溫低、很多藥物殘留于底泥中,毒性不易揮發。隨溫度升高殘毒逐步向池塘水體擴散,肥水困難、蝦苗中毒、應激,導致蝦苗成活率低、免疫力低、增加發病風險。
對策和措施
1、不宜過量使用消毒殺菌藥、不要使用違禁藥品清塘。
2、根據池塘土質性質、池塘特點、養殖模式,嚴把健康清塘關。
肥水風險
現象和特征:
很多養殖戶為了“節省成本”,濫用化肥(尿素、磷肥等),亂用畜禽糞便,或所謂的發酵畜禽糞便,或購買廠家采用畜禽糞便加無機肥混成的有機無機復混肥進行肥水培藻,如此做法有些欠妥,用此類肥料肥水培藻,忽視了保健養苗的安全基礎。
風險和隱患:
濫用化肥肥水,容易使得氨氮超標導致蝦苗中毒,降低放苗成活率;還會導致底質板結、泥皮滋生和藍藻大量繁殖。
畜禽養殖場在養殖過程中,會定期用疫苗、抗生素、消毒殺蟲藥,致使糞便含高抗性和高致病性的致病菌和高殘留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致病菌容易趁蝦苗蛻殼活力弱免疫力低侵入蝦體,從而引發病害??股睾突瘜W藥物殘留會抑制對蝦的生長或破壞肝臟。促進腐敗菌的繁殖,加速底質腐敗(耗氧、泛酸、發熱、發臭,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生成超標),泥皮、青苔、藍藻、絲狀藻生生不息,主要都是這類肥料導致,須加防范。我們跟蹤潛江、洪湖等地,近年來養殖不理想,經了解,有不少養殖戶為了節省成本,直接投放糞肥,有不少廠家一直采用糞肥作原料發酵生物肥料以致埋下隱患。
對策和措施:
產品鑒別:畜禽糞便做成的肥料有明顯刺鼻的氨臭味,開袋后一聞便知,慎用。
產品推薦:六抗培藻膏、硅藻膏等產品,以保證安全為前提,精選原料,化肥含量極低或不含化肥,不含畜禽肥料,味香,可放心使用。
換季風險
現象和特征:
“清明”時節,冬春換季,風和日暖,但溫差變化大;“白露”時節,夏秋換季,陽光紫外線減弱,溫差變化大。適宜的氣候適合病毒和病菌的生長繁殖。而池塘的養殖對象因換季帶來的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出現應激,免疫力因此會明顯下降。
風險和隱患:
不積極主動的做好防抗應激和病毒預防工作,勢必會造成病毒流行擴散,養殖對象發病排塘。
對策和措施:
穩定水質:根據氣候變化(風向變化、溫差變化),穩定藻相和水質。適時適量的追肥,防止發生應激反應。
預防疫?。?/strong>
潑水:按每畝.米將大蒜素250克潑灑,每5~7天1次。
保底:每畝.米用六控底健康200克潑水,每5~7天1次。
拌料: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活性蒜寶、健長靈、酶解多糖各10克混合拌料投喂,每天1次。
用藥風險
現象和特征:生產廠家多,市場秩序亂,用戶選藥難。
風險和隱患:
盲目使用化學消毒劑:會導致藻類死亡缺氧,引起重癥浮頭(應激、中毒、缺氧綜合癥),甚至會出現頻繁使用不同成份的消毒劑,其化學成份在水中發生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直接藥害養殖對象的肝臟和腸胃,誘發病變。
盲目使用抗生素:會增強耐藥性,降低免疫力,損肝傷胃腸,且抑制養殖對象的生長。
盲目選用低價投機的產品:耽誤預防治療,造成想節省成本卻賠了老本的后果。
對策和措施:
無論是水質還是底質出現問題,無論是處理病毒、菌害還是蟲害,養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先保養殖對象“蝦”的安全。如果水質、底質處理好了,蝦卻出問題了;或者病毒、菌、蟲被殺死了,蝦也中毒或被殺死了,這些都絕非我們所希望的結果。所以始終將“養護”理念貫穿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根據天理(氣候環境),水理(池塘環境),生理(體內環境),藥理(用藥環境)合理用藥,以預防為主,確保養護好外環境:氧、藻、水、底和養護好內環境:肝、腸、胃、鰓,增強體質,代替盲目的用藥治療。
觀察一周以來的藻相、水質、底質和養殖對象的狀態變化,追溯起因。分析一周以來的用藥記錄。尋求可信的服務通道進行交流溝通,制定拯救措施。不盲信技術服務,不盲目使用藥品。加強細節管理,防堵細節漏洞,以防為主,以養代療。
種苗風險
現象和特征:
苗場多、苗種雜、苗價亂。
風險和隱患:
有苗場為了追求出苗率,采用高溫育苗和抗生素育苗,此苗通常給人以成活率高的假象,但養到中后期易出現規格不整齊或者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的“老頭蝦”,或者免疫力低,發病率高,排塘率高等嚴重后果。以次充優欺騙養殖戶。
對策和措施:
了解苗場老板的人品、口碑。選苗時,找有經驗的人幫忙,共同觀察,共同鑒別。原則上以品牌苗(跟蹤服務能力強的廠家生產的,殼身亮、活力強、肝腸胃健康、抗應激能力強的苗)作為首選。
調水風險
現象和特征:
受氣候變化、底質變化、管理失控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倒藻、清濁、濃濁、紅濁、醬濁、白濁、黑濁等危險水色,受此影響,養殖對象隨即出現應激減料、活力減弱,空腸空胃、伏邊游塘等,遇到類似問題,多數人選擇調水,殊不知此時調水是有風險的。
風險和隱患:
水質突然變壞,蝦的第一反應就是應激,如果此時采取生物制劑或化學制劑(類似絮凝劑)強化調水,則會使養殖對象產生次生應激,從而加重應激反應,致使活力和免疫力進一步下降,致病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強。類似情況,很多時候,都會出現水調好了,蝦卻病了的情況。
對策和措施:
步驟1.凈水除隱患:上述危險水質均暗藏隱患(致病源、有毒和有害物質),可采用百安威(經改性后無刺激、無毒副作用,既可改善水質,又可抑制病原,還可保養殖對象安全的產品)進行水體潑灑,降解、氧化、抑制有害物質和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以達到改善底質消除隱患的目的。
步驟2.解毒養水抗應激:藻類死亡有毒,水質變壞誘發應激,使用百安威2天后,用解毒超爽(每瓶用2~3畝.米)全池潑灑解毒; 2小時后,按每畝.米將六抗培藻膏800克、特力鈣800克混合浸泡3~5小時后配降解靈250克使用進行養水。
步驟3.穩水保健康:待水質恢復,蝦健康恢復穩定后,再適時適量使用微生物制劑(注意高溫季節使用微生物制劑,宜少量多次)穩定水質,從而促進養殖對象可持續的健康生長。
特別提示:當出現泥濁水時,養殖戶會感到緊張和慌亂,病急亂投醫,用不可取的方法來處理:如采用絮凝劑(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酰銨、明礬等)吸附沉降,這是典型的治標壞本的做法。水體中的有機顆粒沉積塘底,會加劇底質的腐敗耗氧,底質腐敗的過程中會產生系列有毒有害物質,對蝦的主要生活區是塘底,用絮凝劑沉降法處理濁水實際上是對對蝦根本生活區域環境的破壞,極具風險得不償失。
投喂風險
現象和特征:
圖省成本:用投機取巧,原料次、工藝配方差、營養差、適口性差,誘食性差、質量差的低質料。
圖省時省事:忽視安全喂料,夏天,高水溫、高密度、高投餌、高排泄、高殘留、低氣壓、低溶氧的狀態下干料投喂。
圖省心:忽視氣候變化、藻相變化、水質變化、底質變化、潮汐變化、生理變化(蛻殼、病疫)等因素的影響,不懂視情況減料或停料,而習慣于盲目的定時喂料。
風險和隱患:
投喂低價低質料:適口性、誘食性差,營養差難消化,“老頭蝦”長不大,免疫差病易發。
高溫時節,投喂干料,飼料沉入塘底吸水耗氧,特別是所吸之水是塘底的“聚毒”污水(水中含有病毒、病菌、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各種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成份),對蝦攝食被重度污染的飼料而導致各種可能的病害發生。
忽視氣候、環境、生理變化,盲目投料,會導致飼料污染、水底惡變(底質腐敗、底質泛酸、底質發熱、pH值不穩定,各種有害生物和有害物質的產生),誘發應激反應和各種病癥,從而增大了養殖風險和養殖成本。
對策和措施:
選用品牌料,多年來大多數養殖戶認可,口碑較好廠家生產的飼料。
警惕“病從口入”:高溫季節喂料前,上午投喂,既可避免粉料浪費,還可起到誘食作用,更可減輕或避免底部“聚毒”污水污染飼料,保證喂料安全。
排毒解毒:潑灑解毒超爽(每瓶用2~3畝.米),每5~7天1次; 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10~15克投喂,每3天1次。
低氣壓、悶熱、臺風、陰雨、水質變化、底質變化、pH變化、風向變化、蛻殼、發病、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超標時應減料或停料。
溶氧風險
現象和特征:
誤區:不注重藻相培植,水體溶氧量低;不注重水質和底質的養護,導致腐敗有機物消耗大量氧氣;一旦缺氧,立即大量使用各種化學增氧制劑作為外源氧補充。
風險和隱患:
藻類老化或死亡,有害藻(特別是藍藻、甲藻、三毛金藻)泛濫;水質和底質惡化,大量耗氧,寄生蟲和病毒、病菌大量繁殖;并由上述原因引發重癥浮頭(缺氧、中毒、應激并發癥)時,大量使用各種化學增氧劑,養殖對象嚴重泛塘,死亡加劇。
對策和措施:
培植氧源,“氧”是水產養殖的命根子。實踐證明:水產溶氧70%以上是通過有益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培育優良的藻相,就是培植氧源。
防止藻類應激或老化死亡:低氣壓、連綿陰雨、風向變化、溫差大、底泛酸、底發熱、底發臭、亂用藥、亂投喂等都會導致藻類死亡。養成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當得知上述天氣信息時,提前2~3天適量追肥。
蛻殼風險
現象和特征:
正常蛻殼:苗期蛻殼頻繁,一般30~40小時蛻殼一次,中后期蛻殼有序,農歷初一和十五前三天后四天受潮汐影響而蛻殼。
應激蛻殼(非正常蛻殼):氣候、環境的變化,用藥、換水等都會刺激蛻殼。
風險和隱患:
養殖高密度,水質高污染,鈣、鎂等微量元素缺乏或被嚴重污染,致使藻相和養殖對象缺乏微量元素,高溫、低壓,有機物腐敗等會導致溶氧低下。受此影響,會出現蛻殼不遂、軟殼、甲殼潰瘍等病癥。如蛻殼時間長或軟殼時間長,會使養殖對象體能消耗怠盡,活力免疫力同時下降,繼而容易引發細菌性和病毒性的發生,如:冒底偷死、肝腸胃病癥、紅體白斑病癥等,經跟蹤了解,很多都是蛻殼時留下的后遺癥。
對策和措施:
注意天氣預報和天氣變化,加強細節管理,防止水底惡化。天氣變化前后、排換水前后、抓蝦前后、均應做好防應激準備。
改底風險
現象和特征:
1.養殖過程中,隨著投喂量增加,殘料和排泄物越來越多,塘底的負荷逐漸加大。如不及時采取正本清源的措施進行處理,造成底部嚴重缺氧(有機質的腐爛至少要耗掉總溶氧的50%以上)。
2.關于底改產品的選用,養殖戶易被概念的炒作所迷惑。如增氧型底改、清涼型底改、解毒型底改,大多是以低質石粉為材料做成的吸附型產品,用戶只是憑表面直觀感覺判斷其作用效果,如用了這類產品后表面看起來水中的懸浮顆粒少了,水清爽了些,殊不知這些懸浮顆粒被吸附沉積到塘底,會加重塘底的“負荷”。
風險和隱患:
1.塘底有機物耗氧嚴重,容易發生底部泛酸、發熱、發臭、腐敗,滋生致病原,引起蝦浮頭、爬沙、伏邊、游塘、抽筋、跳塘等應激反應,特別是弧菌在這種惡劣的底部環境下容易大量繁殖,使對蝦活力減弱,免疫力下降,細菌、病毒交叉感染,容易暴發細菌性與病毒性并發癥疾病,如:黃鰓、黑鰓、爛鰓、爛眼、斷須、爛尾、腸炎、紅體等病癥。
2.概念性底改治標壞本,這些底改用得越多,鰓病、肝臟、腸胃壞死等癥狀不僅得不到控制,反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使用產品時,理智的選擇是關鍵,不要被“概念”迷惑。否則用了產品,花了成本,效果卻大打折扣。
對策和措施:
1.走出養殖前期底質不臟的誤區:很多養殖戶認為養殖前期投料少,底質不臟,不要改底,其實是錯誤的。雖然前期投料少,但藻類不穩定,藻類經常大量死亡,沉積塘底,形成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同時,早造蝦,養殖水溫低,蝦多潛伏在池塘底部,而池底正是寄生蟲、病原菌和有毒有害物質最集中的地方,對蝦長期潛伏池底,極易產生慢性中毒和感染病害。所以說前期底質養護改良不容忽視。
2.養殖中后期:隨著剩余飼料、糞便、動植物尸體的日積月累,更應清理底部隱患。將有害物質轉化成藻類的營養鹽供藻類吸收,促進藻類的生長。增強藻相新陳代謝的活力和產氧能力,穩定正常的pH值和溶解氧。實踐證明,采取上述措施處理行之有效。反之,我們不注重改底,任塘底的有機物腐敗,前面所講的底質腐敗的危害,就會毫無疑問的發生。
3.氣壓低,悶熱無風天:一般情況下,凌晨1點至早晨7點為池塘溶氧量的至低期,當池塘溶氧量處于至低期時,應適逢其時恰到好處的補充外源氧。